漫步盂溪绿道,冬日暖阳,恬静祥和,寒冬腊月,邂逅诗词里的温暖。拿起相机,记录盂溪一幅幅令人心生美好的冬日画面,讲讲盂溪及其生态化改造的故事,用光影展现仙居的文化底蕴,定格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
盂溪源出天台竹山溪,自北向南流经仙居祖庙、王家田、大庙前,过东门福应山汇入永安溪。盂溪源远流长,东晋永和三年之前,仙居作为天台的南乡,盂溪即是仙居通往天台的古道,是仙居区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福应塔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系楼阁式砖塔,六面七层,塔高26米。1989年修葺后,塔身焕然一新,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石桥于1936年在原先乐善木桥的原址上修建,桥长187.5米,宽3.2米,50孔,以条石立体结构,水泥钢管桥栏,历时三年而修成。
沐浴冬日暖阳,抬头仰望天空云霞变幻,低首细听溪流涟漪水声,一丝暖意一份温情。
水声潺潺,捣衣声声,流水带走衣尘污渍。
盂溪生态化改造治理于2011年2月启动,每隔一段距离筑一堰坝,消力池经过改良为人们所用。
两岸堤防护脚加固后,建成休闲游步道。
在亲水平台两侧设置休闲平台、休息石凳。
每隔100-200米,设置了上下堤台阶和自行车道,方便人们出行。
河道侧建有绿化带,种植垂柳、枫杨、池杉、芦苇、五节芒等河道绿化树种。
堤防侧种植黄馨、常春藤、四季桂、丹桂、雷竹等观赏类植物。
常年有保洁人员清扫垃圾杂物。
对两岸原有的排水管道进行截污整治,污水不进溪。
随着水质、水环境逐步改善,水生物的不断增多,溪面上时不时有鸟儿前来觅食、嬉戏,盂溪成了小鸟乐园。
仙居自唐宋以来,人文荟萃。盂溪改造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建设,沿溪桥下绿道一侧悬挂有仙居历代名人项斯、陈仁玉、柯九思、吴时来等人的生平介绍、成就贡献。塔山沿路桥下有荷花、福纹彩绘。
仙居县盂溪生态化改造治理工程2015年完成后,被省水利厅评为浙江省河道生态建设优秀示范工程,是当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单项评选的最高荣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