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3时39分,迎来“小寒”节气
这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
小寒正值“三九”严寒天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刮西北风
常有西伯利亚寒流袭来
这也是充满希望的时节
“小寒”蕴含着传统文化中
“否极泰来”的哲学
旧岁已近暮
新岁将登场
寒冬已至
春天还会远吗?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对拟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的公示》已经结束,拟将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等60个镇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将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吕家村等211个村公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本期,我们选取了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的佼佼者,带您领略浙江清漾村和茆(音同茅)坪村、福建塔下村和锦屏村、山西曹公村等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受云南翁丁村、湖南双凤村等浓郁的佤族、土家族风情。如果您心动了,不必非要等到春暖花开,即刻就能出发!
浙江清漾
西河望族
文雷丹
题图谢伟明
谈及清漾村,我觉得用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来形容最恰当不过。2002年,《清漾毛氏族谱》横空出世,成功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也是其中唯一一件民间修纂的私家谱牒,清漾村由此更为知名。
作为“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清漾村地理位置极佳,紧挨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南临仙居寺,北枕石大门。虽然区域面积只有3.78平方公里,但其历史悠久,自始祖毛元琼定居于此,至今已近1500年历史。千百年来,清漾毛氏谨遵先祖重文崇仕、廉洁勤俭的家风,创下了8位尚书、80多位进士、270多个名人的辉煌历史,繁衍了江西毛氏、奉化毛氏、韶山毛氏等上百支派系,成为江南毛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的盛门。
清漾村也是古代由浙入闽唯一官道仙霞古道穿过的一个古村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仙霞古道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受到世人瞩目。无数商贩挑夫曾经走过,众多文人墨客曾经走过,繁华落尽后,他们一个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岁月轻狂,掩去了一切过往,不留痕迹。收敛思绪,循古道而来,过了石门镇,就到了古村落,在花峡线的左侧。冬日暖阳融融,清漾村显示出与夏日不一样的美,更具历史沧桑感。
清漾人家
车停游客中心广场,广场中央屹立着几棵枝繁叶茂的古樟树。右侧就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清漾毛氏祖祠,始建于宋朝,数百年来,屡毁屡建。从外部看,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黛瓦、青砖、马头墙,融合了浙闽赣式风格,充分展现了地域特色。祖祠是毛氏祭祖大典举行地,也是历代毛氏娱乐活动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一祭祖日,祖祠便会敞开大门接受不远千里赶来的毛氏后代前来祭拜、缅怀先祖,寻找归属感。
走进祖祠,抬头就能看到两副对联:“农圃村居业,弦歌盛世音。”“休迷雪月风花试观其后,莫羡勋名事业须问厥初。”不难看出,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才是清漾人心目中的太平盛世和理想社会。众多楹联和匾额是清漾祖祠的一大特色,中堂横梁“西河望族”写得非常大气,为仿古贴金匾额。望族,即有声望的姓氏家族,“西河”是在西汉时期形成的毛姓堂号,一直以来,清漾毛氏均以“西河郡”为自己的郡望并载入族谱。我一直觉得,石门镇的村名都极富文化底蕴,清漾村尤其如此。“清漾”是毛氏先祖毛元琼之号,梁武帝年间,他从信安(今衢州)迁至此地,繁衍生息,人丁逐渐兴旺。“信安食采承恩旧,清漾肇基衍派藩。”这副楹联讲述的就是这段故事。
毛氏名人馆(图李振铨)
祖祠墙上有一幅《江南毛氏衍脉图》。在这份记录着江南毛氏60代人的世系简图中,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清漾毛氏五十六世系下方。讲解员告诉我们,韶山毛氏源自江西吉水,而江西吉水的一世祖毛让为清漾毛氏第二十四世孙,如此一番周折,清漾已被专家考证为毛泽东祖居地,并得到韶山宗亲的认可。2009年,毛泽东嫡孙毛新宇来到清漾认祖归宗。
除了毛氏祖祠,村里还有清漾祖宅,《清漾毛氏族谱》就摆放在祖宅后堂右厢房的展柜里。翻开毛氏族谱,只见朴实的祖训家规字字珠玑,句句诤言,处处体现了毛氏一族在伦理道德、文明礼貌等方面的良好传统,诸如“莫把欺心承祖考,要留好样与子孙”“室有诗书庭有礼,处宜孝友仕宜忠”“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长时悔”等达上百条,对毛氏后裔为人处世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让其重视读书学习,以“耕读传家”为本,明荣辱,知礼义,怪不得清漾毛氏名人馆里群星璀璨。村右山上还建有清漾书院(仙居寺),相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在此求学,一代名儒朱熹也曾在此授课。
远眺清漾塔
站在祖宅前眺望,正前方的山上可见一座白色砖塔,此即清漾祖塔“文峰塔”。它是清漾村的灵魂所在,白塔和塔下的荷花池相映成趣,充满和谐之美。清漾村背靠仙霞山脉,左有文溪,右有仙霞古道,前有莲池,应和了“有依有靠有辅有弼”的风水格局。千古一村,风光独绝,人才辈出,绵延昌达。闭眼,思接千载,吐纳珠玉之声;视通万里,卷舒风云之色。
Tips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门镇
交通:从江山市区乘坐202路公交车至清漾村下车,步行500米即到。
美食:毛氏红烧肉、状元糕
票价:50元/人,周一至周五免票(除节假日和黄金周)。
电话:
云南翁丁
佤乡秘境
文王成
题图王自荣
阿佤山不是一座具体的山,而是指云南西南部普洱、临沧等地佤族聚居较集中的群山。它如同一块来自久远年代的化石,沉睡在西南边陲,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嚣,没有汹涌而来的人潮,古老而悠然。
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有许多山寨,可没有一个山寨像翁丁村那样让人感动。“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佤族在古语中意为“住在山上的人”,由于其聚居地多为中国偏远地区,新中国成立前,佤族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佤族民居(图刘建明)
翁丁家家户户都有原住民,他们友好热情,落落大方,那些发自内心的微笑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应该说,翁丁村就是一座佤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寨里寨外的牛头桩、寨门、木鼓房、寨桩、民居等,都是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每一处建筑、每一个物件都是历史,都有故事。阿佤人背在身上的那把长刀,不知砍开了多少荆棘劈开了多少路,阿佤人家里的那盘石磨,不知陪伴了多少个阿佤人的日子……
木鼓被佤族同胞视为“通神之器”“通天之鼓”,是其驱邪祭奠、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决斗时必不可少的用具。过去,每个佤族村寨都有一间或几间木鼓房,每间木鼓房里都有一对木鼓,谓之“公鼓”和“母鼓”。关于木鼓的传说很多,起源不明,但可以确定它是佤族多神崇拜的产物,他们坚信“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由木鼓派生而来的木鼓舞是佤族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的体现,是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的折射。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佤族民俗——拉木鼓(图王自荣)
翁丁村的佤族同胞依山而居,房与房之间相距不远,错落有致,别有情趣。这些民居是传统的杆栏式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干燥凉爽,下层堆放物件,或养猪喂牛。为了避风防寒,屋面总是离地面很近。
走进翁丁,最常见的便是老人、小孩,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了。沧桑的老人坐在火塘边,悠然地抽着很长很长的烟锅,那份深沉,那份安静,还有那份见怪不怪的眼神,总是让人遐想。翁丁人童心不泯,他们会毫无顾忌地在水龙头下唰啦唰啦地用泉水洗澡,小男孩和小女孩就在同一个水龙头下裸浴,对视而笑,你摸我一把,我拍你一下,那种逗趣的情景,充满了返璞归真之感。
佤乡童趣(图王自荣)
饮食之道,包含着生命的智慧,传承着一个地方的文明。五味杂陈于餐桌,所谓人生之“道”,也尽在这一勺一箸中了。翁丁素有“有饭大家吃,无酒不成礼”之说,鸡肉烂饭更是招待八方宾客的一份“大礼”。鸡肉烂饭,佤语叫“布安纳亚”或“馍尼亚布绕”。鸡肉烂饭还未入口,一股来自山间的芬芳便扑鼻而来。细细咀嚼,鸡肉的鲜嫩清香夹杂着一丝熏烤的味道,再搭配上蔬菜和作料的芬芳,让这道“似粥非粥”的佳肴别有一番风味。它好似有魔力一般,一下子就清扫了身体的疲惫,清淡而不失鲜美的感觉让人食欲大增。
鸡肉烂饭(图王成)
从看到翁丁村的第一眼起,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当我们来到寨门时,热情的村民便敲起木鼓、唱起那首非常有名的《佳林赛》,欢迎远道而来的我们,同时来了个“摸你黑”。佤族风俗以黑为美,每年5月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摸你黑”活动,把泥巴摸在每个人脸上以示祝福。
站在高处俯瞰,整个寨子的干栏式茅草房沿平缓的山腰错落分布。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小的庭院,种着蔬菜花草,间或一声牛叫鸡鸣,能带你到梦里去。“我们既要开发旅游,让当地人脱贫致富,同时也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的传统不受破坏。”听到当地工作人员此言,我走到茅草房屋檐下仔细端详,果然,厚厚的茅草下有一层石棉瓦。茅草屋适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住着很舒服,但由于降雨量大,特别是雨季闷热潮湿,所以一般两年便需更换一次茅草,5至8年就要重新翻修一次。为了在不破坏整个村落外观的前提下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当地政府便想出了茅草加石棉瓦的改造办法。如今,开发旅游的翁丁已是一个兼顾农业与第三产业、开发与保护的活态民族村。
在与我们同一片蓝天下,翁丁村依旧沿袭着亘古不变的生活习俗,诉说着千百年来的神秘故事。正如眼前这一行男男女女,他们的背影、他们的着装、他们的行走、他们的姿态、他们的笑声、他们的言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总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从阿佤人骨子里透出来的神秘与质朴。多年之后,我仍坚信:在翁丁佤寨那一场人与人的约会中,我已看到了苍茫尘世间那一份最朴素、美丽、真情的边地民间烟火,找到了纯自然的美和一个民族记忆中实实在在的归宿……
Tips
地址: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
美食:鸡肉烂饭、凉拌米线、粉蒸排骨
周边景点:崖画谷、藏龙洞、董棕林
浙江茆坪
画里江山
文杨莹
图桐庐县旅游委
富春江最美的一段在桐庐境内,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并称中国“三大山水风光带”。富春江北有个大岭山,黄公望曾作纸本水墨画《富春大岭图》。因此“画城”桐庐丰厚的文化底蕴人所共知,单单一个富春江,已经让桐庐名扬天下了。踏上这片土地后发现,富春江畔的茆坪村原来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个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村落,是桐庐打造的慢生活旅游区上的一个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将这里作为艺术写生创作基地,打造“山水古韵画家村”,处处散发着古朴至雅的气息,一种浪漫的文艺气质让人怦然心动。
富春江畔茆坪村
茆坪自宋元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同行的一位画家指着远处一扇扇马头墙高高挑起的徽派建筑对我说,看到那幢修建于民国初年的建筑没?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农居”,桐庐籍国画大师叶浅予曾在里头小住过。我不由得加快脚步走过去。推开老宅的门,发现里面竟然有人居住。原来以为这个外观气派恢宏的老宅只是一种陈设,一种历史的见证,看来真是孤陋寡闻了。
茆坪人尊重历史,修复古建,并且让现在的生活和古老的建筑相融洽。一个老人正在老宅的天井里拌鱼汤饭喂猫,一只黄白纹路相间的猫闻到腥味,几乎是从藤椅底下飞扑过去的。一人一猫对我们的突然出现并没显得惊慌,或许这里时常有人前来探访,无论是人还是小动物,对此都习以为常了。在许多乡镇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渐渐消失、好多古村落徘徊在去或留的十字路口的当下,难得这浸染在苍山墨岭间的茆坪村,虽然历经数代,文安楼、胡氏宗祠、东山书院、仁寿桥、万福寺、马岭驿道等一批民宅、路桥依旧保存完好。
乡村童趣
茆坪的大部分古建筑都有典故和传奇。譬如胡氏宗祠里以胡国瑞为“鼻祖”的文安郡。胡国瑞曾进士登榜,威镇鄢陵,官授侍郎。当年,原籍安徽的胡氏家族几经迁徙,在宋理宗年间分徙到桐庐芦茨村,后又分支到茆坪安家落户。胡氏的到来,兴盛了茆坪,也将宗族文化、建筑文化流传下来。马头墙、砖木石雕、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作为曾经连接浙江和安徽的重要通道之一,茆坪村的建筑风格有徽派之风。如今的茆坪,没有嘈杂的商业,没有如潮的游客,我们慢走慢逛,非常惬意。听画家说,古时的茆坪村以烧炭为主,买炭为业,经炭致富。村民虽身居大山,但经历代创业传承,竞相建造高档民宅,创办东山书院,兴建马岭古道,明末清初时期,已成为浙西地区兴旺发达的村落之一。
我们沿着以鹅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马岭古道拾阶而上。路边一会儿是潺潺溪流,一会儿是古老的树木、竹林和建筑。待到高处,极目远眺,茆坪古村落群的粉墙黛瓦掩映在绿荫丛中,一方方水塘散落其间,一层层梯田尽收眼底,如同一轴徐徐打开的画。近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曾说:“古人言江山如画,正是江山不如画。”茆坪旧时遗韵虽在风烟中渐渐散去,但经过后世的修复打造,依然可以寻觅到古趣。如果说富春山水成就了桐庐,那文艺的茆坪古村更是对绿水长流的桐庐丰厚的馈赠!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镇
美食:酒酿馒头、灰炭粽
周边景区:垂云通天河、天子地

福建塔下
夜宿土楼
文/图朝颜
木门那么旧,条石那么光滑,从门槛一步跨进去,一个四方小院向我铺展开了土楼的烟火日常。来之前,我就想,唯有住进一幢真正的土楼,才算进入了塔下村的亘古内心和生活秩序。于是,这个夜晚,这幢名叫南山楼的古老屋宇,有了一间容留我的屋子。
南山楼,乍闻其名,我不由想起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来。想必筑楼者亦是个读书之人,有隐居避世的风雅情怀。这是一幢方形土楼,不高,面积也不算大。三层土木结构,外墙足有二三米厚,仅一门可入,防备级别可谓不低。民宿总是讲究情调的,一枝玫瑰、一个竹篓、一块草帘,每一件小物事都倾注着主人的匠心。室内温馨,而一墙之隔的室外,却充溢着原生态的野味。从窗玻璃望出去,一座山矗在对面,树木森森,茅草随风摇摆。背后倚靠着山,前面望得见水,土楼的建筑果真浸透了客家人的风水哲学。
绕着小院转一圈,皆是农家的陈设布局。房屋一间挨着一间,一楼多是厨房饭厅,中间一个大大的四方天井,暮晚的光从天井上投射下来,不偏不倚地均匀涂上每一户人家每一扇门窗。通往二楼三楼,须经过木质的楼梯,踩在上面嘎吱嘎吱地响,仿佛要通往年代久远的过去。站在三楼的木质阳台上仰望四角的天空,深蓝色的天幕如此澄澈,宁静光滑得宛如丝绒做成。从高处环视小院,家家户户的光景一目了然。妇女们在厨房和洗菜台前来回穿梭,准备晚饭;婴儿在摇篮里咿咿呀呀,兀自欢乐;男人则在敞开的起居室里泡起了茶,自斟自饮。
客家土楼
我看见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一个小小的石磨,都还保留着湿润的气息。它们一定每天都在欢快地转动,流出洁白的豆浆、米浆,浆养着土楼人的胃。公用的院坝上,随意堆放着从地里新挖回的红薯、芋子,不消说,这些自己栽种的粗粮,也一日一日地摆上了他们的餐桌。一块青石、一盆绿植、一丛半开半合的花,甚至一把将倒未倒的扫帚,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亲切。这,就是我幼年时无比熟悉的乡村生活啊。这时候,一群鸭子摇摇摆摆地排着队自大门而入,回到了它们安顿的居所。我知道,夜晚来临了。
夜色四合,红灯笼渐次点亮,我迫不及待地走出南山楼,去嗅那山风送来的清气,去听那叮叮咚咚的水声。一路随意闲走,岔道颇多,却总能得到村民的善意指点。一股浓郁的茶叶香气勾得我朝前近了又近,原来是一位村民正在用机器压制茶饼。茶民好心,将压制的过程又向我演示了一遍,并热情地答疑解惑。茶树就栽在村庄的后山上,茶叶是自己采下来的。制出来的茶,自己喝,也出口到南洋。塔下村是著名的华侨村,村庄里多有漂洋过海的成功人士,这些茶运到那里,便泡出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家乡味道,也慰藉了他们难解的乡愁。正如此刻,我行走在这座客家风情浓郁的村庄里,总难免想起离别多年的故乡。
穿行往复,便大致弄清了塔下村的格局。所有的房屋、田地、校舍、宗祠,无不依着一条河而筑。在两山相对的峡谷里,一条洁净的溪流淙淙潺潺地纵贯其间,圆楼、方楼、吊脚楼错杂有序地排列两岸,石拱桥和水中的跳石连通着两岸的往来。屋子的后面是山,山间开垦农田。从1426年到今天,千百年来,张姓客家人在溪流两岸建筑家园、种植粮食、生儿育女,形成了依水而居的天然带状布局。溪水滋养了河流里的鱼虾,也滋养了山地上的庄稼,更滋养了塔下村的人。可以说,流水便是塔下村的灵魂。
农家小院里晾晒着果干
十月的南靖,仍沿袭着夏天的温度,一件薄薄的白上衣,一条长长的黑裙子,连同不用精心梳理的长头发,一齐领受着山风的轻抚。饿了,寻着一家小客栈,色泽可人的小炒里,有一盘我最喜爱的溪鱼,味道鲜美无比。我猜,一定是这清泠泠的河水,才将它们滋养得如此丰腴,如此鲜嫩。饭后,伏在一座石拱桥上,看远近星星点点的灯火,听桥下哗啦哗啦的水声,想怎么也想不完的心事,忽觉人生一世,惬意不过如此。
这时天空忽然飘起细细的雨丝,星星和月亮皆默默地藏起来了。站在桥的中央,前面树影摇曳,背后屋舍安然,村庄深陷于黑魆魆的仿佛地老天荒的宁静中,静得好像一条船停靠在了时间的永恒处。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唱歌,轻轻地唱,和着雨丝儿唱,在风中唱。这样的夜晚,最适合怀念往事,回到那逝去的青春,将一重一重的浪漫重新打开。同伴拉着我的手,轻轻跑动起来。我们的白衬衫在风中鼓荡着,像两只风筝,带着我们飞呀飞,飞到那梦与幻的天空中去了。
是夜,我在异乡的土楼安寝,四周一片阒静,没有什么惊扰过我的好梦,甚至,连秋虫的鸣叫也没有。我仿佛真正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Tips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
交通:从南靖火车站乘坐旅游巴士,或从南靖汽车站乘坐土楼专线到田螺坑景区,换乘景区区间车到达塔下村。
票价:田螺坑土楼群、裕昌楼、塔下村套票100元/人
美食:盐焗鸡、梅菜扣肉、客家酿豆腐
湖南双凤土家源流
文范诚
题图向民航
土家乐器“咚咚喹”吹起来,土家摆手舞跳起来,土家茅古斯舞起来,把丰收的喜悦唱出来……这是湘西土家族社巴节最精彩的节目内容。奇异的风俗、热闹的场面、欢快的节奏,把游客们带入浓郁的土家氛围中。
这是不久前我在湘西一个叫“双凤”的土家山寨的一次全新体验。其情其景,让人陶醉,令人难忘。
双凤村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距县城15公里,海拔670多米。连绵群峰中兀立两座高峰,像一对凤凰展翅欲飞。据传,“双凤”之名为古代一风水先生所取。他见此处群峰突起,山峦竞秀,为“双凤朝阳”格局,遂将其取名“双凤”,又把另一座最高的山峰取名“九龙山”,并留下“上处的府,富溪的县,双凤是个金銮殿”的吉言。山中古树参天,遮天蔽日,常年云岚缭绕,雾气蒸腾。土家吊脚楼掩映其中,飞檐翘角,鳞次栉比。这里民风古朴,土家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素有“中国土家第一村”之称。
山寨初雪
1950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开国一周年庆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身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讲着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这些应邀代表中,有一位叫田心桃的土家族姑娘。她出生于双凤村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这次以苗族姑娘的身份参加观礼活动。她向中央领导和国内民族学专家学者介绍了湘西北土家族的历史、地域、风俗习惯及独特的民族语言,提出“土家族是单一民族”,请求予以识别。
双凤自李唐建村,历两千多年,二百余代,不仅是附近“七寨半”人的源头,更是土家文化的根源所在。这里保存的土家文化和习俗,堪称典型。
吹奏传统乐器“咚咚喹”的土家妹子
双凤村历来立土王祠,寨中设摆手堂。逢年过节,进行重大的祭祀活动,跳茅古斯、摆手舞。茅古斯舞就是人们披着稻草跳舞,一群人身披稻草,手持木棒,又舞又跳,其中夹杂一些原始农耕狩猎喜庆等动作,其远古生活场景毕现,有“中国原始戏剧舞蹈的活化石”之称。
在双凤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古斯”“摆手舞”“哭嫁歌”等多种文化完整地保存并传承下来。国家级毛古斯传承人彭英威、摆手舞传承人田仁信、土家语传承人彭家齐、山歌阿婆彭若兰等都是这里人。正因如此,中国科学院首次确定的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土家族点就设在这里,这里还是中国土家族基因的血样采集点。
走进双凤,但见古树林立,翠竹丛生,一栋栋吊脚楼整齐有序。该村有古树上百株,大多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当地老百姓爱树敬树,蔚成风气。目前,这些古树保护良好,一株株高大挺拔,郁郁葱葱。
来到双凤村,这里的土家人十分热情,会捧出他们亲自制作的好茶请客人品尝。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出产好茶叶。原湖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彭继光教授来这里考察,发现这里茶叶品质相当好,可以和湘西的古丈毛尖、黄金茶相媲美。其后,该村利用精准扶贫政策,大力发展茶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Tips
地址: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灵溪镇
美食:湘西腊肉、双凤毛尖
周边景区:芙蓉镇、猛洞河漂流景区
福建锦屏
翡翠人家
文/图杨则生
立冬以来,明朗日子少有。趁着罕见朝阳,从政和县城关出发,沿福建省204线行20公里至岭腰乡,拐进村道,循峡谷行,视线所及,沟壑纵横,叠峦起伏,清风拂来,绿浪翻腾。
地处闽浙接壤处的锦屏村,原称“遂应场”“吴家山”,后因村对面的南屏山如孔雀开屏,遂改名为“锦屏村”。
一条乐平溪迢迢流淌穿村而过,溪面平缓,波光粼粼。清澈溪水中,鱼儿、鹅卵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金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横跨溪上,方方正正的石条错落有致,任凭溪水冲击、风雨侵蚀,依然沉稳坚固。溪边草木葱郁娇嫩,小鸭时不时咀嚼着,浣衣的村姑千娇百媚。溪水那边,一幢幢明清古建筑黄墙黑瓦,倒映水中,展出烟水淡淡的泼墨画意。
锦屏云海(图许承周)
徒步来到村西南的凤山,一座水尾廊桥飞虹贯岸,上面至今保留着“总路线万岁”“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等标语,将人们带入当年的社会生活氛围。据县志记载,这座廊桥建于清咸丰年间,是闽北通往浙南、政和通往寿宁和闽东的茶盐古道上的枢纽。
水尾廊桥边兀立着一座状元亭,三檐六角,莲柱倒悬。亭台四周柳杉丛出,苍苍郁郁。其中一棵杉树高49.8米,主干胸围5.1米,据传为五代后周谏议大夫吴十七所栽,至今已千余年树龄。村民许承周说,相传古时,村里一青年考中状元,官府差人来村报信却找不着此人,正准备打道回府时,看见廊桥边有位读书人,向前询问,不料其见人就跑,到了杉树旁突然消失。报信人端详杉木,联想到状元名“三木”,恍然大悟,原来这状元便是此棵杉木幻化而成。故事传开,村民便称此树为“状元杉王”,并在树旁设龛,每逢子女考试、茶市开市,便从四面八方聚集桥上,摆供品,点香火,虔诚祭祀祈福。
从水尾廊桥步行5000米,有一棵500多年树龄的古柳杉,村民称其为“千手观音”。该树990根枝条盘根错节,似千手平直舒展,俨然如庙堂中千手观音的模样,令人惊叹。
回村路上,一株野生茶树蓊郁勃发,乃仙岩古茶树,有400多年树龄。政和工夫茶传承人叶功园介绍,政和工夫红茶便发源此处。人们以“村姑的自然品质、公主的身价”形容锦屏茶,其茶产业繁荣时期,村里共有12家茶行,年制茶万箱,远销港澳地区和俄美德等国。
Tips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岭腰乡
美食:南煎猪肝、饼肉
山西曹公
古村新生
文/图刘勇
山西省翼城县东南部的西闫镇一带属中条山北麓,距县城50公里,山高谷深,山谷中有多座古村,其中最著名的是曹公村。
曹公村的房屋依山就势修建,几条小巷串联起所有院落。老宅主人多为殷实之家,在房屋建设上不惜血本,房基多用条石修砌,坚固牢靠。住宅为四大八小模式,多二层砖石楼房,硬山顶,底层居住生活,楼上放置物品,和临近的晋东南地区民居类似,只是大多院落里没有设置二层出廊,这样外立面比较整齐,上楼去要用木梯。
曹公村民居时代较早,一过街门道上的石匾书:“耕读,万历十八年(1590年)立。”这里的民居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根据地势高低,下层窑洞,上层砖房,分属两家,互不相扰。在一座这样的院落里,我发现一块明隆庆四年(1570年)的石碣嵌在砖墙上。目前,村里的大部分老宅保护尚好,也有部分居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采用现代手段改造老宅,外立面上有了新式装修,相信日后村容村貌会根据历史文化面貌保护要求进行恢复。
朋友带我去访问工作了60年的乡村理发师韩来祥师傅。细雨中,我们来到他家老宅院的东厢房。听我们说明来意,老人笑笑,他从15岁就开始做理发师了,一直在村里,现在还坚持理发,只不过体力不如年轻人,村里的居民也少了,只偶尔才有老主顾来。老人的理发空间很小,设施简单。一把老式的椅子供顾客坐,老人过去用手动推子,现在用电动的,理一次发5元钱。朋友上次偶然来此,请老人给理了个板寸,很精神。老人很乐观,日子平淡如水,一个甲子已经过去。前不久,理发用的镜子坏了也不换,老人就根据多年的经验理发。
不久,朋友再去曹公村,我托他给老人买了个镜子。他让我写几个字。我想了想,就请他写上“山村理发师,一生一件事”10个字。在大都市和小山村,人生都可以安放。韩老理发60年,一个甲子,为民众服务,这就是最质朴的工匠精神。在民间,像韩老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些看上去很小的事情,正因其执着而显得高大,最后汇聚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细雨中的古村笼罩在一片青雾之中,石子路被水珠抹亮了,我们轻手轻脚地走过,担心滑倒。四周是郁郁山林,有如仙境。村口一棵大槐树枝繁叶茂,对面的墙上还有块幕布,是播放露天电影的好地方。树下小店里几个人玩麻将,洗牌的声音传到屋外来,好像这世界又回到了凡间。
曹公村的祖先们可能不会这么清闲,他们背上行囊,风餐露宿,去临汾、太原、北京,抑或海外打拼,多年积累的财富回归母体,为后人营造出这么一座深山里的古村。这里的故事一定很多,尘封在某个拐角。轮回到了现在,我们再访古村,如再读历史,和雨后村里的青石小径一般,沟通过去和现实的路径逐渐清晰起来。
一年中3次到访曹公村,看到古建如初,古村即将新生,期盼它的未来更加美好。
Tips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西闫镇
美食:翼城十大碗、糯米糕
周边景区:四圣宫、南捍东岳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