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多山,一山望一山;粤北多水,一水带一水。“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的广东省龙川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在传统粮食观视角下是劣势,而转换至大食物观视角,却有金不换的优势,对于龙川而言,践行大食物观,就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唱好“农耕记”,走好特色路,打响特产牌,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把农业多样性资源开发成优势特色产业,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
“油果果”成“香饽饽”
走进龙川县,绵延起伏的山峦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油茶林,一颗颗如鹌鹑蛋大小的油茶果,在雨滴的浸润下,显得油亮又饱满。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其榨出的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端植物油的重要原材料,有“东方橄榄油”美誉。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东江和韩江上游,地处北纬2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丰沛,阳光充足,平均降雨量约1800毫米,平均气温21.1℃,年日照时间约达1703.5小时,无霜期318天,气候条件优越,非常适宜油茶生长。
龙川绿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采摘油茶果
“家有一碗正茶油,小病小疼不用愁。”对于客家人来讲,茶油是每户家庭必备的宝贝。龙川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隋唐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2009年,龙川县被国务院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油茶示范县”称号。近年来,龙川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龙川县油茶产业的意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促进油茶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约42万亩,其中挂果面积约37.8万亩,年产油茶籽32113吨,油茶全产业链年产值约15亿元。全县从事油茶生产经营企业155家,种植大户1128户(30亩以上),从事油茶产业人员1万多人。2018年龙川县油茶产业园获批建设,产业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形式,已基本实现“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产品开发向精深加工方面转变,市场由分散经营向品牌销售转变”,逐步形成油茶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一产提“质”,二产搭“台”,三产突破“形态”,当前,龙川坚持把推进油茶三产融合发展作为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发展油茶产业休闲旅游观光业,打造航天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建立油茶特色科技观光园,开发油茶人家、油茶古道、传统榨油作坊等文化产业项目,推动观赏茶花种植、茶园文化休闲山庄、生态油茶文化长廊等项目落地实施。
澳洲奶牛龙川“安家”
龙川县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东江上游重要的水源地和绿色屏障。“好山好水产好奶”,在龙川县龙母镇小庙村,有一个占地380亩的奶牛养殖项目,200多头从澳洲进口的荷斯坦奶牛在这里“安家”,带来了乡村振兴“新路子”。在龙川县龙母镇小庙村,标准化的牛舍里,200多头从澳洲进口的荷斯坦奶牛正悠闲地嚼着草料,不时发出“哞哞”声。每头牛的左右耳都戴着一个写着数字编号、象征身份证明的“耳钉”。在饲养人员的照料下,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全新的环境,长得膘肥体壮。中牧生态产业(河源)有限公司负责人骆金城告诉记者,他们在牛舍里安装了很多风扇为奶牛降温,也请了兽医全天候监控,对奶牛们进行全天候“保姆式”服务。
据了解,荷斯坦奶牛是世界上产奶量最高的奶牛,体型较大,整体结构匀称,不但奶量高产,而且产出的牛奶乳脂、乳蛋白含量也高。由于毛色呈黑白花片状,也被叫作黑白花奶牛。2020年,此前一直在东莞经商的骆金城决定返乡创业,做起了“牛倌”。该牛场的荷斯坦奶牛以优质的草料、苜蓿、玉米等饲料主食,牛场建立了全程自动化养殖、挤奶、消毒、储存等智能生产系统,对每头奶牛建立档案,建立完善的免疫接种、疫病诊治、用药处理等系统实行统一管理,目标是做到全程无任何污染,生产真正绿色健康的牛奶。“我们龙川有很好的水源,环境又好,天气也比大湾区冷一点,很适合养这种奶牛。基地的奶牛,从出生起就有记录了,有没有生过病、吃多少、产奶量如何都是有记录的。”骆金城说道。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目前,该基地存栏210多头荷斯坦奶牛,其中挤奶牛有130多头,日产鲜奶2.3吨,下一步将打造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并通过联农带农机制,以“造血式”产业帮扶助推乡村振兴。骆金城介绍说,基地小牛断奶后,便可以发展农户寄养,养到13个月后基地包收,农户还可以帮基地种牧草,人均可增收一两万元。
“红胖子”变“金豆子”
花生作为一种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花生不仅用于榨油,而且是食品、饮料、蛋白粉等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龙川县佗城镇胜利村是远近闻名的花生专业种植村,胜利村地处东江河畔,有优质肥沃的沙坝垦复地2000亩,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花生的传统。主要种植的是“迟豆”,也叫“金钩豆”,外形修长,匀称美观,是胜利村一代代传下来的特色经济作物,具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我们这个是本地的特色花生,市面上没有这个品种的种子,都是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生长周期比普通花生要多50多天,总生长周期要155天以上,目前亩产量是500斤。”胜利村花生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马珍平说。2009年,经龙川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提纯繁殖后,金钩豆更是成了花生优良品种,并得到了示范推广。种植的花生主要运往工厂进行深加工,生产出生炒咸酥花生,口感好、香气浓、入口干脆,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2022年,龙川县作为全省唯一获批整县推进实施“一镇一园”的试点县,佗城镇花生成为第一批“一镇一园”5个项目之一,佗城镇花生产业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目前,佗城镇种植花生共有1万多亩,种植花生的农户3500多户,占全镇31.8%。2023年,全镇花生总产量为22045吨,总产值约3000万元。佗城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推广种植良种花生,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推动花生产业提质增效,形成了涵盖规模种植、精细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发展花生产业,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农民增收,同时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花生产业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小叶子”带动“大产业”

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大帽山脚下,当地山峰海拔约有1147米。这里四周林木葱郁,常年云雾缭绕,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记载:“龙川出皋卢,叶似茗,味苦涩,士为饮。”这里提到的“皋卢”指的就是如今的桂林茶。桂林村年过七旬的种植户欧阳佰友介绍,其种植的茶叶品种有乌牛早茶,主要采摘一芽或者一芽一叶,进入采摘期后需要采其饱满的芽,这样才能确保茶叶品质。桂林村党支部书记邹锦辉介绍,桂林村在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在2020年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该村通过进行“茶叶科普”育苗建设、良种繁育和种植技术提升,实行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实现了全村茶叶品种无差异化。近年来,义都镇大力推动茶产业发展,截至目前,义都镇现有茶园260多个,有52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茶叶,种茶面积达8000多亩,已注册3个茶叶品牌。茶叶种植已覆盖桂林村、中心村、新岭村、红星村等,2023年全镇茶叶(成品)总产量达16万斤,总产值约5500万元。义都镇相关负责人说,义都镇将紧扣河源市委和龙川县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以桂林村为中心,以“一镇一园”为契机,辐射带动全镇茶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打造一条旅游产业大道,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将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在龙川县新田镇这片土地上,正在书写一个以茶兴农、以茶富民的故事。茶叶是新田镇的“拳头”产业,而“托里茶”是新田镇的重要标志,已经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海拔600多米高的托峰山上,居住在此处的村民采用本地土茶籽种植茶叶,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品质,因此又有“土茶”和“野山茶”之称。目前,新田镇打造了“托里茶”“新红1号”等品牌,全镇有茶叶制作加工厂2个,10余家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合作社),现有注册商标2个,农户加工作坊5个,茶农500多户,全国特优农产品1个,茶叶种植面积3818亩,年产茶叶超2万斤,带动1500余人次就业。从“茶叶”到“茶业”,群众增收的道路越走越宽。为进一步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新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田镇大力推进“强村公司”+“富民工坊”模式,解决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用工、加工、销售等难题,在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推动茶产业向更高目标迈进。
鱼生捞起,风生水起
走进龙川县田心镇的华滢农场,只见与华南农业大学携手建设的无肝吸虫草鱼标准化养殖基地水生态环境良好,淡水鱼类资源丰富,百亩鱼塘星罗棋布,每年大概可以产出15万—20万斤草鱼。华滢农场负责人陶尔科说,鱼不吃饲料吃草,鱼捕捞起来要放到基地的鱼池进行净养,净养过程不喂食。鱼通过净养一段时间后,鱼肉会更加紧实,颜色也会变浅,脂肪率会降低。一般鱼的腥味跟鱼油、脂肪相关,而对于鱼肉的腥味,鱼生师傅能把它处理掉。近年来,龙川县大力传承、弘扬鱼生文化,推动鱼生产业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相继成立了鱼生产业促进会,制定了鱼类养殖、鱼生加工制作等相关规范标准,并为鱼生产业发展提供了场地、科技与经济等多方面保障。目前,龙川县水产养殖面积1655公顷,水产品年产量可达1.3万多吨,其中草鱼年产量8000多吨。
做鱼生最讲究的一步就是“快稳准”,厨师首先要快速地从鱼尾一刀放血,让腥味随着血液一同排出鱼的体外,再经过剥皮、掐头去尾、涤骨、晾干水分等处理。客家饮食素来讲究“君臣佐使”,一道能够征服老饕味蕾的鱼生,还需要“八宝料”来辅佐。“八宝”其实是八种佐料,分别是新鲜的鱼腥草碎片、捣碎的蒜泥、切好的姜丝、油炸好的花生米、现炒的芝麻、类似于爆米花的炒米、茶油和精盐,二者搭配来吃,鱼肉弹牙爽口,八宝料美味留香,滋味无穷。在龙川,新鲜鱼生配上秘制八宝料,让八宝鱼生弹牙爽口,美味留香,是客家人每逢三五好友、家人团聚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这也成了龙川独特的鱼生文化。据统计,河源市目前经营八宝鱼生菜品的店家2500余家,其中龙川县就有超过600家。龙川八宝鱼生被越来越多的食客接受和认可,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在品牌效应不断壮大的同时,八宝鱼生不仅带动了渔业养殖,还带动了作为八宝鱼生食用佐料——山茶油、花生的产业发展。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